访问主要内容
香港传真

刘晓波事件仍与中国改革互动

发表时间:

香港最新一期亚洲週刊发表社论表示,刘晓波呼唤保护基本人权,倡导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已得到中国知识界数千人的热烈响应。儘管面对打压,刘晓波事件仍然与中国改革开放呈现微妙互动。亚洲週刊表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一九七八年底,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和习仲勳等改革派纠正了毛泽东左倾错误,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路线,而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落实保障人权,从宪法中废除「反革命罪」。一系列深得人心﹑大得民心的举措,为中国其后三十年的经济开放硕果奠定了基础。

RFI/Chine
广告

刘晓波事件或许触动北京当局敏感神经的根本,在他们看来,刘晓波可能比杀人放火刑事案件,或贪污腐化的官员,杀伤力都要来得更大。因为思想的利器会刺穿政治的谎言。亚洲週刊表示,将刘晓波判刑,不是一句「司法独立」就可令中国政治高层推搪责任。我们宁愿相信,在围绕如何处理刘晓波的案件上,高层有过激烈争辩,有过痛苦抉择和权衡,这至少说明还有良知和清醒,只不过保守与开明力量的对比悬殊,否则,如果是一面倒的意见统一,只能显示最高意志与社会期待、民意潮流渐行渐远,而中间缺乏自省和明智的判断。

亚洲週刊在社论中提到了二零零零年法籍华人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的大陆出身背景以及政治态度,使得他的文学奖在大陆官方话语中,被批评为「政治化的操作」。可是,中国民众的「诺贝尔心结」,对所有诺贝尔奖得主的顶礼膜拜及深切关注,却又是中国改革开放路线「催生」出来的。

真正拥有中国籍的杰出人士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民众这种期待显示中国对获得外界承认的急切,心愿一旦不能遂愿,很可能会被归之为「西方阴谋论」或沦为「被迫害妄想」。而事实上,普世价值已不知不觉藉诺贝尔奖的评选与宣传,进入了中国,影响了神州。

刘晓波近年在中国社会上少有人知。他通过写作传播思想、扮演公民的角色,宣扬民主和回归宪法。他在中国主流媒体里面是失声的、无语的,但在知识界,在网络世界里受到热情的追捧。他的影响力是难以估计的,也令北京执政当局坐立难安。中共传统专政的思维和控制意识,对于政治思想与党、政府形成对立者,国家机器必然摧毁之。然而掌握机器和资源者无限制地滥用权力,看似是保护政权之举,其实却在伤害和侵蚀执政者的正当性。

亚洲週刊说,当官方对刘晓波逐渐收紧控制、甚至以专政机器给予牢狱之灾之时,也就必然将刘晓波製造成了反抗中国体制的英雄。正是中国官方的步步紧逼,将刘晓波逐渐推向和平奖的神坛。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部特约记者史英强发自香港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