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美国动向

美国主流媒体热评刘晓波获奖

发表时间:

纽约时报10月8日的社论说,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是其本人和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北京政府的耻辱。星期五,北京说这一选择“亵渎”了和平奖,这更加重了它的耻辱。社论说,最近以来北京习惯于在汇率、贸易、南中国海和其他许多问题上滥用权势。有太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害怕给予回击。也许在中国高层的一些人现在会认识到,仗势欺人并非一个有抱负的世界强国应有的策略。

广告

社论说,刘晓波代表了中国最有潜力的未来。这位54岁的学者、作家、诗人和社会评论家是一位坚定的和平政治改革的呼吁者。社论说刘晓波共同起草的《零八宪章》肯定了自由、人权、平等作为全人类普世价值的重要性。

社论说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是,继续打压人民还是开创进入更自由时代之路。但社论说,不论北京说什么做什么,世界将不会忘记刘晓波、高智晟和胡佳以及所有被监禁的异议人士。“我们荣耀他们的勇气和他们为自由进行的斗争。”

不过华盛顿邮报10月10日克莱布斯的文章认为和平奖颁给异议人士作用不大。他的研究显示和平奖给旨在促进专制政权更大自由的异议人士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在增加;而从1901年到1975年间,和平奖被用于此目的仅三次;但自1976年以来则发生了十次。

文章说,遗憾的是对这些例子的记录并非令人鼓舞。专制政权在乎的是维持政权而不是对国际社会表示尊重。虽然诺贝尔委员会的声明警告中国,说中国对自己在国内的行为“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新地位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但看上去北京不大可能遵从。专制政权因害怕和平奖而进行回击;中国并非唯一对挪威颁奖给其“颠覆”分子而威胁会有后果的国家。

文章说,1989年对西藏的达赖喇嘛、1991年对缅甸的昂山素季、以及2003年对伊朗的斯仁伊巴蒂的颁奖都有过这样的教训。当然,对刘晓波来说事情可能不会比其服刑11年更坏,但是当局可能对中国民主运动的参与者采取更严厉的打压。

文章认为,诺贝尔和平奖仅起到温暖追求自由人心的作用是常见的。过去30年,为促进专制政权的变化诺贝尔委员会作出了贡献。这个奖虽与此关联但不是好方式。

另外,纽约时报在辩论天地中以“中国不想要的诺贝尔奖”为题,邀请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教授林培瑞、公民力量创办人杨建利、诗人贝岭、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亚洲研究杂志编辑沃赛斯特罗姆和金融时报新闻副编辑马克格莱格,撰文评论这一事件对其他国家跟中国的关系以及在中国国内将产生什么影响,国际社会的关注是否会伤害中国的异议人士等问题。

林培瑞认为,短期内中国政府会动员民族主义、主权论来回击刘晓波获奖,但长期来看,中国政府必须决定为将书生气十足的自由思想家关在牢中而承受这一永久性国际尴尬是否值得。他说,当局放不放刘晓波的主要考量是对其维持政权、继续骚扰他以及控制其他异议人士是否有利。而林培瑞认为,更大的问题不在政府的反应而在中国人民。他认为,和平奖将对那些来在政府之外的关于中国未来走向的选择增加相当可观的影响力和分量。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亚洲研究杂志编辑沃赛斯特罗姆说,这个奖的最重要之点也许是其对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重新包装中国形象的运动形成的挑战。

公民力量创办人杨建利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刘晓波代表了将公众对中国民主化和人权议题的认识带到一个更高的阶段的一个巨大的机遇。他说,这会鼓励更多人在《零八宪章》旗帜下加入民主力量;他说,“我们可以预计来自政府内外的有趣而重大变化的发生。”他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中国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危机、活跃的反对力量和国际支持。他说,现在危机在中国老百姓中已经升得很高,这三个因素正在汇聚成更大的力量。他说,当局对异议人士采取更严厉打压并不令人惊讶,但是只要刘晓波在国际的聚光灯下,当局将为其采取的强硬打压政策付出比以往更沉重的代价。

诗人贝岭认为,刘晓波获和平奖会鼓舞反对派活跃人士更勇敢地呼吁中国的人权和自由,并大大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人权压力,但金融时报新闻副编辑马克格莱格认为,中国在抵抗西方人权压力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因此,很难看到和平奖会对刘晓波和其他异议人士带来什么帮助。而对中国的政治改革来说,可悲的是和平奖在短期内可能使事情更糟。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